“路啥時候能修通,你們村干部到底有沒有作為?”樂至縣東山鎮(zhèn)東樂村七組村道沒修之前,村民楊玉家每次見到村黨總支書記蒲井祥都要沉聲詢問。
“這條路修得好,走起來舒服!”從今年初起,碰到蒲井祥和村干部,楊玉家都笑瞇瞇地迎上去,聊兩句再走。
楊玉家的變化源于困擾了村民多年的一條泥土路被修成了水泥硬化路,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煩心事。
“以前的路連碎石都很少,大多都是深一腳淺一腳的軟泥土,一到下雨天,必須穿筒靴,泥水還直往靴里灌。”說起以前的爛路,楊玉家直擺手。
老楊是村里有名的好脾氣,但因修路的事,一遇到村干部就黑起了臉。“老百姓進出不方便,萬一有個大病小災(zāi),連救護車都開不進。”
去年一個下雨天,七組一戶村民家里90歲高齡的老人因病叫了救護車,結(jié)果車子到了路口司機不敢往里開,急得家屬直跺腳。病情不等人,老人年齡大,只能抬出去。家屬勞力不夠,村干部急招幾名青壯年用竹竿搭綁了一個簡易滑竿,才將老人送上救護車。
七組有46戶140多口人,除了日常生活不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受阻,農(nóng)資農(nóng)產(chǎn)品進出村肩挑背扛是常事,村民們修路的愿望很強烈。
“從2020年5月份合村以來,每次開村民大會,嗓門最大意見最多的當(dāng)屬七組。”說起修路前的難處,蒲井祥感慨,村民的要求合理合情,但村兩委的難處也顯而易見。“沒有合適的項目支持,光靠村民集資,路怎么修的起。”
去年十月初,好消息傳到東樂村。項目資金120余萬撥付到位,鄉(xiāng)村振興農(nóng)村道路建設(shè)項目落地東樂村,村民再集資40余萬,去年年底前便將這條近兩公里長的爛路拓寬修成了三米五寬的水泥路。
如今,正是陽春三月,路邊的油菜花、李子花、桃花等開得正盛,群眾不再為出行犯難,路上汽車、電動車“突突突”向前跑得飛快,每天出門遛彎也成了楊玉家的新習(xí)慣。“以前出行必備的筒靴都不知被扔在哪了,現(xiàn)在下雨都不怕。”
“書記,村道修通了,咱們的入戶路啥時候修?”看到蒲井祥路過,楊玉家老遠(yuǎn)就帶著笑問。
“入戶路的項目資金已到賬,今年五月份就動工。”蒲井祥回答得堅定爽快。
“村兩委直接面對群眾,村干部的辦事能力、公信力如何,群眾最有發(fā)言權(quán)。”東山鎮(zhèn)黨委委員、副鎮(zhèn)長俸健康表示,要贏得群眾信任和理解,就要切實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多傾聽群眾心聲,做群眾的貼心人,把群眾的需求用心用力辦好辦實,即便當(dāng)即解決不了的事也要放在心上,落實在后續(xù)工作的持續(xù)性上,才能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